動植物書展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反応しない練習:あらゆる悩みが消えていくブッダの超・合理的な「考え方」

  • 定價:320
  • 優惠價:79252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百萬網紅說書提醒:「千萬不要回應,回應毀一生。」
  ★《週刊文春》評論:「觸動網路重度使用者的心弦。」
  ★日本亞馬遜暢銷榜冠軍!銷售突破30萬冊,1.2萬則好評推薦!
  「簡直就是生存之道的課本!」「比什麼勵志書都棒!」讀者超熱烈推薦!

  東大名僧傳授!佛陀的超合理思維,解決你的一切煩惱!
  所有的煩惱都始於不必要的反應。
  那些讓你痛苦的言語、情緒和記憶,根本毫無意義。
  為了「不失去真心」,為了「找回自我」,別再受人擺布了。
  你的幸福,你決定!
  
  別人的批評論斷、網路酸言酸語、心裡的煩惱擔憂……
  你是否因為這些事情而感到疲憊?總是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

  一切的「痛苦」都始於自己的「反應」。了解這一點,就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
  一位相信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的僧侶,
  透過2500年前開悟的佛陀(原始佛教),教你:

  ˙不作無謂反應、不徒增煩惱
  ˙勿受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情感所苦
  ˙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過自己的生活
  ˙改掉過度拘泥於勝負優劣的性格

  這是一堂經過時間考驗、每個人都適用的心理調適課,
  使你活出自在、悠然自得!

讀者好評推薦

  ˙一本了解如何與自己的心好好相處的好書!我相信,如果你能學會書裡的內容,你的生活一定會少一點艱辛。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為退休後的我提供精神支柱。我想我會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它。

  ˙我注意到自己在職場、與家人相處上有些問題,然後撥雲見日地心情變好了。我想我會嘗試去實踐我想做出的反應。

  ˙佛陀真了不起!閱讀之前,我滿腦子充斥焦慮和不安。開始閱讀後,感到佛陀的思想很偉大。雖然歷時2500年,但還是令人大開眼界。
  理解心裡的反應是無謂的反應。光這一點就能消除煩惱。
  理解心裡的反應是存在的。存在的東西就是存在。
  光是第一章就值得閱讀。

  ˙心靈塑造生活。這句話大致說的是心態的重要性。學會掌控認同欲、祈願人們幸福、不對人執著……等心態,將幫助你擺脫痛苦。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被認同欲所囚。透過這本書,作為擺脫痛苦的第一步,首先,我想試著去理解這些感受。

  ˙本書以佛陀的思想為基礎,提出了處理各種煩惱的方法。雖然要立即實踐有困難,但我想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它,希望藉此讓自己不再受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草薙龍瞬


  佛教僧侶,有「東大名僧」美名,佛教學堂「興道之里」負責人。

  出生於日本奈良縣。國中中輟之後,16歲時離家赴東京。自修通過高中學力檢定,大學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經歷智庫公司等各種職業,於35歲後決定出家,並於緬甸國立佛教大學修畢專修課程。現在於印度經營社會改善的非政府組織及幼兒園、小學。著作有《不反應的練習》《有那麼多煩惱,是因為你過度思考和追求》等書。

  他的理念獨樹一格,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而非一種宗教。多采多姿的「佛教式生活」、談論各種主題的「成人私墊」、導入肢體動作的「坐禪練習」等,開創各種掌握佛教本質的嶄新活動,極受歡迎。此外,淺顯易懂而且饒富趣味的佛教話題甚獲好評,邀請他演講或研習的文化機構,以及企業、學校、地方政府不斷增加。

  特色:
  ․沒有宗派、寺廟、家庭的單純「出家僧侶」。
  ․不實際探討佛教,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
  ․思想的基礎為「原始佛教」(佛陀所傳播的合理的思想與冥想法)。

譯者簡介

劉滌昭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拓殖大學經營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不生病的生活》《零極限之富在工作》《內在小孩》等約五十種。
 

目錄

前言 讓所有煩惱都消失的佛陀超合理思考法

第1章    反應之前,先理解原因

不要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光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明快處方箋」讓一切迎刃而解
工作上、人際間的煩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兩千五百年前的智慧,解決現代人的煩惱綽綽有餘
著眼於問題的原因
佛陀用「激流」比喻真實人生
如何與不滿足的心打交道?
希望被肯定,到底有何意義?
由苦惱轉成懷抱希望的一天
確實觀察內心狀態
①    用言語確認內心的狀態
②    體會身體的感覺
③    在腦海裡分類
巧妙歸零妄想的方法
養成邊走路邊清理內心的習慣
三大煩惱──其實是超便利的工具?

第2章 不作多餘的判斷,也不要否定自己
你常作「無謂的判斷」嗎?
停止判斷好與壞、喜歡跟討厭
不懂裝懂,讓你開心嗎?
「判斷」有時是劇毒
心要像潺潺流動的小河
不要誤認「不存在的東西存在」
放下痛苦的方法
要小心名為傲慢的心病
只要想「對你是否有幫助」就好
想著「我是對的」就錯了
從不自覺下判斷中解脫
①    「啊,我作了判斷。」──發現判斷的語言
②    思考「自己是自己」
③立誓「成為坦率的人」
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
會生出怒氣的人,是自己
練習:恢復自由的心
①    到戶外一步一步地走路
②    環視遼闊的世界
③我肯定我自己
停止判斷之後,人生即可順利展開
培養真正的自信
需要自信這件事,完全不合理
什麼是現在能做的事?
擺脫「現在非努力不可」的想法
只要先累積經驗就好

第3章 別被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情感所苦
不升高情緒,也不壓抑情感
首先,整理人的煩惱
不作反應是最大的勝利
推讓給對方,是不受人際困擾的根本
這樣做,就能將煩惱減半
為何流氓也會流下男兒淚?
如何與棘手的人相處?
不去判斷他人的事
忘記過去,不對記憶作反應
對方永遠是「初次見面的人」
與對方一起來理解
佛教所思考的人生方向
大原則──只在乎內心樂的反應就好
啊,追求欲望也沒問題嗎?!
活用欲望
增加內心的樂,減少苦

第4章 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還自己自由
不要隨他人的評價起舞
在意他人眼光的真正原因
不要接納頭腦的胡思亂想
把不打算確認的事拋諸腦後
與令人煩悶的人保持距離
為什麼總是焦慮不安?
如何不行生出憤怒?
一舉消除多年煩惱的方法
不再比較,專注於自己的事!
「比較」是不合理的思考法
什麼是一定能實現目標的「正確的努力」?
改善、專注、滿意──禪寺勞務的效用
「專注於本身事務」的禪智慧
無心地工作即盡心地工作?

第5章 正確的競爭
競爭或許是妄想
了解競爭的機制
誤解勝利滋味甜美
沒有人可以完全勝利
競爭前先準備
禪僧的教導:不如閉上眼睛來觀察
若是佛陀,他會說:「趕快醒來!」
準備正確的動機
圓滿解決人際關係的四無量心
製造值得稱讚的人生基礎
世界會因為眾人齊心協力而改變
慈、悲、喜、捨的強大力量!
做個有助於他人、對人有貢獻的人
注意五個阻礙
阻礙人生的五個注意事項
擊退人生五個阻礙的佛陀思維
人生就是正確地努力減去五個阻礙
從失敗的想法中解放出來
現在的嫉妒是過去的自卑
照顧腳下──只看好自己的立足之地
做自己能做的事
生於世上,但不受世上汙染

終章 回校思考的基準
恢復正確的心!不論多少次
如何達到「人生這樣就滿足了」的安穩狀態
人生的可靠依託──正法
佛陀的嚴詞提醒:首先要靠自己!
踏出、回歸、持續走下去
始終不忘記正確的方向
佛陀其實原本超負面思考?!
以最高的領會為目標
相信自己的人生
任何煩惱都能克服
一定能抵達終點

 
 



讓所有煩惱都消失的佛陀超合理思考法


  人活在世上,什麼遭遇都有,心中難免常苦於「人生一點也不輕鬆」。

  然而這些日常煩惱卻是有辦法明智克服的。

  事實上,所有的煩惱都起於「某一件事」。只要明白這點,再加以「正確思考」,任何煩惱一定都能消除。這就是本書所要傳達給大家的。

  究竟,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煩惱」是什麼?

  ˙總是迫於生活的追趕,內心無法從容。
  ˙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想到未來就會感到不安。
  ˙厭惡的事、不幸的遭遇、反覆的失敗,導致情緒低落。
  ˙與同事個性不合。人際關係帶來壓力。

  乍看之下,似乎全是單憑自己一個人無力解決,需要花費時間處理的問題。

  但事實上未必如此。

  因為這些煩惱都是從「內心反應」而起。

  說到「內心反應」,應該有不少人一下子無法完全意會過來吧?其實,若說日常生活都是由「內心反應」所構成,也不為過。

  例如,上午通勤尖鋒時間對「每天擠擠擠」覺得煩,是導致內心鬱悶的反應。對他人不體貼感到不快,是形成怒氣的反應。在重要場合,「我說不定會失敗……」的負面想法油然而生,是造成不安和緊張的反應。與人碰面時、工作中,甚至是走在路上,內心時時刻刻都在反應。

  這個結果使得我們時常焦躁、情緒低落,對未來感到不安和壓力,失敗後感到痛苦、懊悔,種種「煩惱」緣此而生。

  也就是說,煩惱開始時,一定「內心有所反應」,讓心理忍不住產生變化。這就是製造出煩惱的「那一件事」。

  既然如此,有一個方法能夠根本解決所有的煩惱,就是──「不要作無謂的反應」。

  請想想看,如果不再產生多餘的反應,人生會變得多麼輕鬆愉快?

  沒有這些無謂反應,就不再猶豫不決、不再沮喪、不再生氣發怒、不再感到壓力、在眾人面前不再緊張、回顧過去不再後悔、對未來不再感覺不安──「人生終於得到拯救」,不是嗎?內心變得輕鬆,如此一來,一定能更接近幸福。
 
  或許有人會誤解,但我所說的「不反應」,並非強行忍耐、漠視一切或毫不關心,而是指從「一開始就不要有」徒增煩惱的多餘反應。一旦出現憤怒、不安或「責怪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應立即重新整理心情,或將反應消除。
 
  你曾因為不必要的無謂反應,遭遇過多麼重大的失敗,產生過多大的煩惱……

  就從現在開始,邁向「不作無謂反應」的生活吧!

  教導我們「不反應練習」的,是古代印度的得道智者,覺醒人──佛陀。

  最初佛陀的教誨是「藉由停止內心無謂的反應,來消除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方法」。內容大略分為兩部分:

  ①觀察內心反應
  ②合理思考

  ①「觀察內心反應」,是指大家熟悉的「坐禪」,以及經常聽到的「正念」或「內觀靜心」。奇妙的是,細細覺察心的反應和心的作用,雜亂的內心就能平靜下來。這是化解壓力和轉換心情的最佳方法。請務必詳閱〈第1章〉。

  其次,②「合理思考」則是指為達到「目的」,有條理地思考。透過這本書,我們的目的是「不作無謂反應」「不徒增煩惱」。遵循佛陀的教誨,充分學習和思考這些對任何人而言都非常重要的課題:
 
  ˙不作多餘的判斷。任何時候都不要否定自己〈第2章〉
  ˙勿受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情感所苦〈第3章〉
  ˙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過自己的生活〈第4章〉
  ˙改掉過度拘泥於勝負優劣的性格〈第5章〉
  ˙現在開始,發自內心接納自己的人生〈終章〉
 
  本書的特色就是直接從原始佛教,也就是佛陀親說的正法中,學習消除煩惱的「佛陀思考法」。原始佛教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住世時所提倡的最古老教義,書裡將佛陀充滿智慧的話語,以簡單易懂的語言翻譯,並豐富地加以介紹。

  原始佛教與許多人會聯想到的「佛教用語」的宗教內容完全不同,充滿了適用於現代且合乎理性的實用「思考法」。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運用。
 
  你不必再煩惱了。向佛陀學習,每天務必以「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輕率反應」「煩惱要正確思考和解決」為目標地鍛鍊心性吧。

  這是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平靜、滿足、幸福,應銘記在心的關鍵要點。讓我們開始練習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74482
  • 叢書系列:第一本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老高與小茉

 

內容連載

不要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世人常說「人生在世不免煩惱」。但是很意外的,真正了解「煩惱真相」的人卻很少。
 
人們對自己不滿意人生感到茫然,即使有「不應該繼續這樣下去」的想法,但因為不了解「煩惱的真正原因」,所以無力解決。工作上、家人相處之間,就算感覺到懊惱、憤怒、失望、消沉、不安,卻因為不知道能夠解決的思考方式,而讓不滿的情緒一直持續下去。
 
佛陀的想法是,對於我們平時出現的煩惱,應先從「理解」著手。①我有煩惱→②煩惱有其原因→③煩惱有解決的方法,依此順序加以理解,這樣一來不論任何煩惱都能確實解決。這就是佛陀的合理思考法。
 
光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首先,我們回想一下平時的心境(內心)。
 
˙工作不如預期順利。沒有成就感。
˙在人際關係上感到辛苦。
˙過去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很難表現自己,而備感壓力。
˙對未來如何生存感到迷惘不安。
 
此外,遭遇意外事故與災難、生病、子女教養和家人相處之間的困擾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
 
佛陀以「八大苦」來呈現我們一生中所體會的煩惱。
 
聞道者啊,苦的聖諦是這樣的:出生就是苦(①),還有老苦(②)、病苦(③)、死苦(④)。
 
與所怨憎的一切相遇是苦(⑤),不得不與所想愛的別離也是苦(⑥)。
 
求而不能得到是苦(⑦),五蘊熾盛苦(⑧,需要太多、欲望太多,導致身心皆苦)。
 
──佛陀最初說法,《律藏》《犍度˙大品》
 
佛陀所說的「苦」,是古代印度的語言,稱為「Dukkha」。這是將「困難與阻礙」(Du)與「無法埋藏的空虛」(Kha)兩個意義組合而成的用語。傳達「生存於世絕對不輕鬆」的實際感受。
 
佛陀思考方式的特色,在於一開始就接受「人生必定是煩惱、問題相隨」的現實。認定我們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不滿、生存的痛苦、憂鬱等想法都是「必定存在」。這種果決和合理性,正是佛教的特徵。
 
或許有些人認為「接受現實很痛苦」。其實不然。並不是要去「接受」,只是理解「存在」的東西確實「存在」而已。清楚地自覺到「我真的有煩惱,有未解決的問題」,並且思考「一定有方法能解決」。這個方法,就是我們現在開始學習的「佛陀的思考法」。

會員評鑑

4.5
10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4
4.0
|
2025/04/09
想讓煩惱都消失?你需要的是「不反應的練習」!

《不反應的練習》這本書榮登日本亞馬遜暢銷榜冠軍,銷售突破30萬冊!書中所講述的主題,是佛陀對峙煩惱的方法。

作者草志龍瞬,是一位東大名僧。在自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曾在世俗的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35歲時,出家成為一名僧人。

作者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於,我們的內心對於「某件事」起了反應。比如:每天在尖峰時間,跟一群人擠著通車上班,內心產生鬱悶的反應。看到一堆尚未做完的家務事,內心感到煩躁。

其實,我們的內心,時時刻刻都在反應。然而,我們能改變的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內在的心。能夠根本解決所有煩惱的方法,就是「不要做無謂的反應」。

這裡所謂的不反應,並不是強行忍耐、漠視一切或毫不關心,而是,從一開始就不要出現,那些讓你增加煩惱的多餘反應。

想像一下,要是在生活之中,能少掉這些多餘的反應,人生將會變得多麼輕鬆、愉快啊?

以下與大家分享,書中的三個核心觀點:

❤️先去理解,不要反應

佛陀認為,要解決煩惱,得要先從「理解」入手。首先,我們得要覺察出自己有煩惱;接著,找出煩惱的原因;最後,找出解決煩惱的方法。

解決煩惱的秘訣,就是「先去理解,不要反應」。要養「觀察內心狀態」的習慣,如同大家所熟悉的「正念」。方法有三:

1.用言語確認內心的狀態

「用言語確認」也可稱之為「貼標籤」。我們要時時體會「現在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然後用語言把它描述出來。

比如:在自己景仰的人面前會很緊張,就跟自己確認說:「我現在很緊張」。對於日常動作,也可以用語言來確認,比如自己在洗碗時,「我正在洗碗」;自己正在走路時,「我正在走路」。

養成用言語,客觀地確認內心狀態,或身體動作的習慣之後,內心就能恢復平靜。

2.體會身體的感覺

「體會身體感覺」的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清除內心累積的壓力和疲勞。

方法是閉上眼睛,注意自己的手,然後將手往上舉,抬至肩膀的高度,再放回原來的位置。接著,把手朝上放在腳上,握拳再張開,再站起來走路。整個過程中,必須要時刻覺察且意識到身體的感覺。

當我們能夠好好的觀察,且意識到內心的狀態時,「無謂的反應就會停止,內心也能平靜沉穩,並能專注精神」。

3.在腦海裡分類

佛陀認為,人們內心的狀態,可分為三個種類:貪慾、憤怒及妄想。以佛教的說法則是貪、瞋、癡「三毒」。

所謂的貪慾,就是過度被欲求驅使的狀態,也就是「過度追求的狀態」。比如:過度要求、過度期待、對人際關係的不滿等。

所謂的憤怒,是感覺不滿和不悅的狀態。我們若是對怒氣置之不理,會損害人生。因此,要藉由理解的心理習慣去化解它。

最後,人類最大的煩惱,大多來自於「妄想」。總是想著過去或未來,導致自己無法靜下心來做事。

我們可以學習佛陀,觀察看看存在自己內心的,到底是哪一種類別?光是這樣做,煩惱就可以稍微雲開霧散。

透過上述三個理解方法,就能消除製造痛苦的無謂反應,讓我們的心恢復自由。

❤️執著是痛苦的源頭

佛陀認為,人的內心就如潺潺流動的小河。然而,「執著」會造成水流停滯,產生痛苦。

作者提到,有一位母親,因為女兒不肯唸書,所以找他談談。這位母親,為了讓女兒進入「非常難考的某大學」,將女兒送到以斯巴達教育聞名的學校就讀。

她認為,只要考上好的大學,女兒就能擁有美好的人生。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位母親自己考大學時失敗,想藉由女兒的人生,來彌補自己的遺憾。

母親總是逼迫女兒唸書,且時常對女兒大發雷霆。結果導致,某天夜裡,女兒在浴室裡割腕自殺。雖然後來女兒沒有再繼續自殘,但她卻連高中都沒唸完就休學,更別提考上大學了!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母親的自卑念頭作祟。這種執著,其實也是一種妄想。當初,她若沒有抱著「女兒的人生,非得考上某大學」這種想法,就不會造成自己和女兒的痛苦了!

人生中,一定會有過錯與失敗,此時最重要的是,該「如何應對」?而答案是,專注於「現在開始能做的事情」!

❤️這樣做,就能將煩惱減半

佛陀在面對怒罵他的婆羅門時,以「不反應」來對付。因為他知道,婆羅門辱罵的言詞,正如對方替佛陀準備的食物。

自己若是做出反應,就等於吃了那些食物。但若選擇不做出任何反應,只是單純的觀察和理解對方的立場的話,那些不好聽的話,就會回到對方身上。

當遇到這種狀況時,不需要否定對方的說法,也不用說服對方自己是對的,只要單純去理解「原來對方是這樣想的」即可。把對方的反應推讓給對方,這才是不受人際關係困擾的根本。

能將煩惱減半的方法,就是將心的一半放前面,用來理解對方;心的另外一半放在後面,用來注意自己內在的反應。在面對他人的攻擊時,不讓對方的言語,影響自己的內心。保持冷靜和理解的心態,才是解脫的關鍵。

💕寫在最後

佛陀說:「苦惱時應該思考的是,回歸正確的生存方式和正確的內心使用方法。不要怨恨過去或他人,也不要往壞處想像未來。更不要責備自己。」他認為,外在的世界沒有答案,自己內心的黑暗、苦惱,最終還是得由自己來克服。

總結來說,「不反應的練習」不僅是一種心靈修煉,更是解決生活煩惱的智慧所在。透過理解自己內心的狀態,學會不對外界的挑戰做無謂的反應。

現在的你,也有煩惱嗎?仔細想想,自己的心,是不是做了哪些無謂的反應呢?


#塔妮雅閱讀
#2025年第26本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24/10/30
拿到書時快速翻了一下,發現每一章的字數都不多,排版也不是密密麻麻的,原以為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沒想到我錯了。
在開頭兩章時卡關,覺得玄妙看不懂,好像有點道理卻讀著讀著昏昏欲睡。
擱在書架上幾天後又拿出來翻,從昏昏欲睡的章節重新讀起,似乎比第一次讀時有些感覺了。
就這樣,不貪心地,一天只翻一章,沒看懂就再讀一次;正在讀的章節有些地方似乎與前面章節叩應便又回頭翻找前面章節的某幾個段落。
這和我習慣的閱讀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經驗,似乎應證了「看似越簡單的越不簡單」這個道理。

個人覺得最有感觸的是無時不刻不在進行的判斷,其實是煩惱的來源:對自己的判斷、對他人的判斷。
書中提到,「佛陀」一詞意味著「能夠正確理解的人」,此處的理解指的不是智識上的理解,「正確理解」是沒有「反應」的,僅止於純粹觀察。沒有猶豫、不思考任何事情,單純仔細注視,以徹底清理後的心來理解自己、對方、以及世界。「正確理解」才是超越痛苦的道路。

此外,想著「我是對的」的時候就錯了。這個觀念與近期火紅的書『我可能錯了』、『逆思維』的概念相似,卻在心靈層面上更強調「傲慢之心」對理解事物造成的障礙與因此帶給自己及他人的內心痛苦。如果執著於「我是對的」,這時就會產生「慢」,如同瞎子摸象中的四位盲人,各自堅持自己對大象的觸摸體會便是大象的真面目,卻不知自己所觸及的只是一部份的大象,遠非全貌,這對於社群媒體時代可以輕易駁斥他人觀點的現代人而言是否很有既視感呢?書中說道,正確理解的人不會存有「我是對的」這樣的想法,因此不會被帶入產生痛苦的「執著窠臼」中。

我距離作者試圖闡述的佛陀智慧還有無比遙遠的距離,這本書應該會成為我的案頭書,伴隨我度過許多內心紛亂、自找痛苦的時刻。
展開
user-img
Lv.4
4.0
|
2024/10/28
人為什麼總是陷入煩惱?因為擁有一顆不知不覺就會做出反應的心而且還看不清楚內心狀態。

摘錄三個重點:

解決煩惱首要第一步就是養成觀察內心狀態的習慣,方法有:
1.用語言描述來確認內心狀態。
2.意識身體感覺。
3.在腦海將內心狀態分類:貪欲、憤怒、妄想。(心靈三毒,99%的煩惱來自妄想)

第二,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欲望,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可以減少煩惱。
本書用四個章節來開破常見課題,判斷,負面情緒,在意他人眼光,比較,競爭,嫉妒。以上這些課題多數都跟認同欲有關。作者沒有說欲望不好要杜絕,而是用正確的動機跟態度去面對。當追求的欲望讓你不開心時,就可以好好思考問題出在哪,調整一下。

最後,人生在世,要把「依託」放在自己的內心跟正確的道上,直直朝「善」也是最高領悟的境地走去,到達沒有煩惱的彼岸。
沒有煩惱有什麼好處?在作者其他本有提到,心的意識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意識都放在生煩惱,可想而知,投注在快樂的事上就會減少。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他的其他著作。例如:有那麼多煩惱,是因為...;零煩惱;煩躁時,就去感覺腳掌心,以上幾乎都絕版只剩圖書館有,其內容跟這本大同小異,但我個人讀起來比較順暢。

紀錄一下,花很多時間summary的書摘。
展開
user-img
Lv.4
2.0
|
2024/07/15
人生的苦實在太多。我相信作者是出於好意,嘗試閱讀佛教思想後提出一些見解。可惜,在痛苦的萬花筒中,這些見解顯得雲淡風輕。例如物價飛漲、房價暴漲下,經濟壓力給小資族帶來的負擔與痛苦,是情緒不反應就能解決的問題嗎?身受絕症所苦又無藥可醫的人,身心苦不堪言,要如何不憂愁煩惱?所以俗話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同樣的,未經他人苦,不要隨便誇口自己能解決別人的煩惱。
user-img
Lv.4
5.0
|
2024/07/04
這本書的內容如大家所言,是本好書
作者用淺白的語言,訴說著佛教深奧的道理
時常憤怒的人,適合買來看看,或許能改變你也說不定

百貨商品推薦

上頁下頁

最近瀏覽商品

 
"上頁" "下頁"

相關活動

  • 【每日e書99元】嚴選暢銷電子書,天天更新、天天都有新發現!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小天下暢銷展
  • 國中小資優展
  • 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