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Buddhism and the Art of Psychotherapy

  • 定價:220
  • 優惠價:919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7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河合隼雄1965年從瑞士學成歸國,成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日後會深深迷戀佛教。從幼年起,他就對佛教抱著排斥的態度,因為童年時弟弟夭折、母親悲傷的畫面,跟誦經儀式一起深植腦海,讓他意識到自己內心對死亡的不安與焦慮。

  河合隼雄十七歲時,日本戰敗,他開始崇拜西方的理性主義和科學,認為這是使日本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唯一道路。1959年他到美國研讀心理學,一位心理分析師向他展示禪宗的「十牛圖」,他很慚愧,因為他身為東方人,卻對它一無所知。後來,他來到蘇黎世繼續心理分析師的訓練,展開夢的分析歷程,才驚覺日本古典文學、童話、神話傳說對他具有重大意義。在傳統文化中,他終於找回自己的根。

  回到日本後,當時社會還無法接受心理分析的觀念,河合隼雄只好從沙遊治療做起。在治療個案的過程中,他發現佛教文化已深植在日本人的潛意識中,而他自己也漸漸對佛教豐富的象徵意涵著迷。他對佛教了解越多,越覺得佛教思想對他的治療工作幫助很大。到後來,他甚至告訴西方學者:「你們西方人講個人心理治療、人際心理治療、超個人心理治療-我則講無我(no-ego)心理治療。」他的目標是幫助個案變得像石頭一樣,在天地之間安住自在。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就是從河合隼雄自己的心路歷程談起,他自身就是一則公案:「我是誰?我是一個佛教徒?還是心理分析師?」他由西方心理學訓練中繞一個大圈子,才重新發現東方心靈的本質。

  接著,河合隼雄以禪宗「十牛圖」和容格的「玫瑰園圖」做比較,探討東方的自性成長歷程和西方的心靈煉金術,兩者間的相似與共鳴,既具藝術價值又有哲學深度。到底「我」是什麼?身為東方的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雄提出「靜觀無為」的方法,認為內心深處要保持沈默,將個案的抱怨和症狀當作禪宗公案,將自己放在悲憫的中央位置,不是告訴個案這個世界有多美好,而是以溫柔的悲憫和關愛,和個案共同承擔生命的悲傷與重擔。悲憫久了,真正的喜悅將會降臨。這才是人和人之間相互治療的真正基礎。

  河合隼雄吹得一首好笛,有一次他在美國演講期間,成群鳥兒棲落在他窗前的樹枝上,傾聽他的笛聲。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這正是他對人類心靈本質及潛能最深刻的體悟吧!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

  192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士榮格研究所學習,取得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分析師的資格。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
  河合隼雄不只是日本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更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他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期於日本的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多收錄於《河合隼雄著作集》。

譯者簡介  

鄭福明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家庭教育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

王求是倫理學碩士,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博士研究生。

 

心靈探險的迴峰路

自鼐法師美國加州整合學院哲學博士,香光尼眾佛學院講師,曾任柏克萊大學中國佛學客座講師

  這本《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的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在從事心理分析工作近三十年後,以十足的自信及耐力,藉由榮格的心理分析方法,抽絲撥繭般地探索他個人及他日本案主們的心理轉化歷程中,日本佛教的啟示及影響。他依循榮格的觀點及方法,但卻不拘泥榮格的見解。憑著相信自己的直覺及原創力,河合隼雄逐漸地讓根植在個人潛意識中的日本佛教傳統智慧,引領他發展出如何圓滿助人的途徑,並協助他的個案找尋到轉化心靈的契機。像一位自遠方回到故鄉的探險者,作者娓娓道來這一路跌仆前進的種種,真摯而深刻。

  此書的可貴點是:作者從揭露自身的心路歷程及和個人的專業心理工作中,企圖開展出一條東方心靈的轉化途徑。從實務的心理工作中,作者逐一探討及辨識佛教的寓言、哲思及修行觀的意涵,並也大膽地給予新的詮釋。書中每一章都具有實徵的經驗為例,更蘊含東方文化工作者的反思及新詮。

  最後一章主客超越的心路歷程更是精彩,是作者深度的反省及細膩地推敲《大乘起信論》的意涵,人人可體證及活用。讀到令人不禁動容的是,他在助人的糾葛中找到無盡的安然及自在:「我盡力把自己放在那個悲憫的中心,而不是教導病人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美好。」這不是一種知性的超然,而是對天地有情的一份悲情的擁抱及安然。

  人具有自我療癒的能力,而這是和其他人共同分享的,為與生俱來。治療的歷程是治療師協助患者去鬆動梏桎的慣性,進而啟動和自性連結的契合關係。「不假外求,本自具足」,是禪宗透視每一個心靈都具有開悟潛能的肯定。在這本書中,河合博士則進一步將此洞見活潑地運用在治療的的關係中:人具有自我療癒的能力。這不是新的觀點,但難得的是河合博士將此觀點發展成一種治療方法:靜觀無為。

  靜觀無為的治療法能夠成立,是因為深層心理的真實特質是超越語言、二元思考的分別,其容天容地,包含一切,但也不離開一切現象。但當分別、判斷的心理活動進行時,現象世界也從此被分為長短、美醜、善惡等。因此當一位治療師或任何人帶著將問題當問題的時候,問題很容易被客觀化而成為治療師心中待解決的課題;此時,壓力便會產生,一旦有壓力,企圖想控制的焦慮便隨之而至。但此書的作者,則帶引我們進入另一路徑,將問題視為是啟示者如同一個禪公案,引領問題的個案是禪師。緣此,問題轉換成扣敲自性的敲門磚。

  這本書的內容雋永有趣,不僅可啟發一般專業心理工作者思考,如何從安住在深度心靈的空性無為中助人;對文化、宗教工作者也同具挑戰,那便是如何自族群文化的智慧中,探尋生命轉化的啟示;而對比較東、西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可以說展現了一個相當好的文化比較範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574275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5 x 21 x 0.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5/04/06
這本書一直引領我回去求學的那段時光,對死亡意義的深層思索。

由於死亡帶來的不安與焦慮,河合隼雄走上了心理治療之路。同樣的動力似也隱隱地推動著我往相同的路前進。不論是哲學的、歷史的、心理的、還是宗教的,對死亡的「開悟」成為一個不得不達致的目標,百轉千迴地在整個生命過程裡環繞。但與河合隼雄不同,他起初是帶著對佛教的鄙視向西方學習個人主義式的心理治療的,而我則在18歲,學習心理治療之前的某次偶遇,開啟了自己對佛教的認識與接觸。

對「空性」的闡述是佛教的基本特點。這個空不是無,以無解空(空無)是不對的,如同以順解孝(孝順)那樣,兩者都是常見的誤解。空不是有,也不是無。不是非有,也不是非無。他可以說是一種統合兩極及一切對立的動態形成物。這樣的存在狀態是佛教徒致力於想要把握的,稱為「涅槃」。

在開悟的過程裡,禪宗的祖師們以「十牛圖」來表示,形容的是人如何在尋牛的過程裡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在這裡,牛或許可以被理解為自性或真我)。這個尋訪並非以「找到自我」做為終點。而是能認識到我與牛本無差別,進ㄧ步能不執著於這個「無差別」。是以能在人牛俱忘之後返本歸源,帶著這樣的認識回到現象界,入廛垂手,隨緣度人。

無獨有偶地,榮格也以煉金術典籍中的「哲學家的玫瑰園」為例,來說明心理治療的過程。國王與王后的交歡、融合、昇天與重生等圖像,象徵治療師與病人在心靈轉化的過程。河合隼雄很精確地發現,「十牛圖」與「哲學家的玫瑰園」有兩個主要的差別:第一,在十牛圖中,旁觀者位於圖像之內,在哲學家的玫瑰園裡,旁觀者位於圖像之外;第二,東西方的「自我」表現方式不同。東方的自我消融在尋牛的過程裡,西方的自我卻清楚地分別了意識與潛意識。

從這裡出發,河合隼雄分析了日本與西方對「自我」、「我」的認知有著很大的差異。在佛教的觀點裡,人是存在於關係中的,「自性」本為空,並不執著有一個實體我的存在,遑論意識的真實性。在西方,individual意指不能再分割。強調人的獨立性與意識的強固性。談的是個性,而非自性。這樣的差別帶來作者所談的「自殺」概念的其他可能性。

有此意念的個案在談自殺時,其實存在著幾種面向值得我們來思考。第一,個案想殺死的是自己的身體,還是自我(ego-side)?其次,自殺所指的死亡是實際性的,還是象徵性的?第三,「我想死」表達的究竟是想死,還是求生的慾望?在以關係為前提的自我型式中,自我是未分化的,大家共享同一個「空」的境界,除非這種關係被破壞,否則日本人在這種關係裡可以有很強大的耐受力。如果用西方式「自我對自我」的聯繫模式來預防自殺,則會事倍功半。

此外,我很欣賞河合隼雄指出的禪宗公案與症狀的關連。在禪宗公案裡的情境與話語,有許多事無法用理性來思維和掌握的。或許公案想要表達的就是這種印象,讓問者與讀者能夠穿越表層的思考,潛入到更深的意識來尋求解答。身心症狀也常難以用邏輯的方式來思考和應對,對此,河合隼雄建議我們:你只管坐著吧!

但諮商師需要一份多大的勇氣與自信才能就這樣坐著、放著,不去妨礙症狀背後的正面意義:它可能將要開啟個案的自性化過程。如同公案的話頭,在突然的渾沌中,似有光線自幽微處照射出來,改變的契機也隨之出現。困頓與痛楚,對於療癒常常是必要之惡。藥物不能代替我們思考,去除症狀也不能使我們開悟。治療師必須共同經歷病人的痛苦,經驗症狀的意義,才能幫助他真正地邁向復原之路。

愛智者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