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餐桌上趣讀日本歷史!
  透過壽司、蕎麥麵、味噌湯和壽喜燒…
  重新認識傲視亞洲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竟有出人意外的關係?從豆腐料理大變身而成的關東煮、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的鮪魚、白菜與日清戰爭等,本書揭開食材與料理不為人知的一面。《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作者再一次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書中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是一本可以輕鬆了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書。

◆因為天婦羅而辭世的德川家康
  在與葡萄牙的文化交流之中,歐洲的油炸文化也被移植到了日本,當中又以天婦羅最具代表性。天婦羅(tempura)一詞被認為起源於tempero(烹調)、temporas(基督教的四旬期。期間不可以吃肉)或templo(教會)。
  
  當中,天婦羅一詞起源於四旬期的說法可信度最高。基督教為了傳承耶穌在荒野中斷食所進行的修行,會在復活節前的四○天停止吃肉。順道一提,在停止吃肉之前還有一個可以盡情吃肉的「謝肉節」。在禁止吃肉的情況下,葡萄牙船員會將鯡魚用油炸過後食用。不過也或許是因為船上不容易取得肉類,所以才會炸魚來吃。

  因為有這個歷史背景,因此天婦羅不會使用肉類。在關西,「薩摩炸魚餅」也被稱為天婦羅,是將魚磨成魚漿後油炸所製成。由此可以看出,薩摩炸魚餅原本也是天婦羅的一種。順道一提,薩摩和博多是與明朝走私貿易的中心地,而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最早造訪的也就是鹿兒島。薩摩也同時是許多葡萄牙船隻聚集的地方。
  
  葡萄牙人因為在日本不容易取得肉類,所以用魚類當作天婦羅的材料。當時的天婦羅並沒有沾用麵粉調製的麵衣,而是將魚類直接放進油鍋裡炸。在與四條流並駕齊驅的烹調流派大草流的料理書當中將用芝麻油或豬油所炸的鯛魚、雁、天鵝稱作「南蠻燒」。
  
  受到中國飲食的影響,芝麻油是素食料理中非常重要的食材,但可以用來油炸的食材卻非常有限。味道強烈的大蒜、薤白、蕗蕎、蔥和韭稱「五辛」,被認為是「葷食」,所以禁止使用。但葡萄牙人並沒有受限於這樣的禁忌。為此,使用蔥的料理都會被冠上「南蠻」二字。例如鴨南蠻蕎麥麵,就是因為當中使用了蔥,所以被冠上了「南蠻」之名。在關西有些地方會將加了蔥的料理稱作「tempura」。
   
  有一個關於天婦羅的知名傳說,那就是從駿府隱退的德川家康聽到京都一位名為茶屋四郎次郎的貿易商人談論到京都現在非常流行一個名為天婦羅的南蠻料理。聽完之後,德川家康用芝麻油炸真鯛的魚肉後再灑上韭菜食用,沒想到這種天婦羅卻讓他的腸胃出了問題,沒多久就辭世了。然而,德川家康是在吃了天婦羅後三個月才死亡,而當中只能進食一點粥和用葛根粉製成的麵疙瘩,所以說天婦羅與德川家康的死有直接的關係並不適當。應該說,原本就患有胃癌的德川家康再吃了油膩的天婦羅之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由於芝麻油在當時屬於高價的食材,所以天婦羅當時並沒有普及民間。到了江戶時代,隨著市面上出現低價的油菜籽油,天婦羅才躍身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油炸物」料理。

◆被投入醬油文化和火鍋料理中的牛肉
  西元一八六八年,東京芝地區開了一家名為中川的牛肉火鍋店。一開幕隨即獲得街頭巷尾的好評,許多類似的店家也陸續開幕。這種牛肉鍋是在平底鍋內放進蔥、豆腐、蒟蒻絲與牛肉一起用由醬油、砂糖所調製的醬汁熬煮而成,在關東地區掀起一股熱潮。而在關西流行的是用農家淘汰的「犁(sukisaki)」來烤肉,而這種料理也被稱為「壽喜燒(sukiyaki)」。這種牛肉料理關東稱為「牛肉鍋」,而關西稱為「壽喜燒」,但兩者皆為和洋折衷的料理。「壽喜燒」將醬油與「南蠻料理」特有的蔥結合,是一種界於烤肉和火鍋之間的日本新型態料理。
  
  假名垣魯文所著的《牛店雜談──安愚樂鍋》描述的是明治初期,牛肉鍋在民間大流行的故事。在當時西洋色彩濃厚的牛肉,其烹調法其實是傳統使用鹿肉、山豬肉、馬肉所製成的紅葉鍋、牡丹鍋、櫻鍋的延伸。新食材藉由傳統的烹調法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新生命。
  
  (土反)本九著名的歌曲「昂首闊步」在美國被當作是「壽喜燒」之歌大受歡迎。從中可以看出,「壽喜燒」現在已經成為代表日本的國際性料理之一。「壽喜燒」是日本在經過「重組」後所發展出的料理之一,在多元的火鍋料理之中,加入了「牛肉」這個新的元素。日本的火鍋種類豐富,包括將嫩豆腐、青菜、鱈魚用清湯熬煮的「chiri鍋」、口味清淡但料和湯可以一起享用的「寄鍋」、醬汁口味重的壽喜燒等。火鍋料理之所以會占據日本料理中心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日本料理少用油,多用水;第二、調味料多用醬油、味噌;第三、火鍋料多用海鮮。

  牛肉鍋和壽喜燒後來統一稱為「壽喜燒」。明治初期的牛肉大約六○○公克就要一六錢,以當時的物價而言,是非常昂貴的食材。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

  1942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專攻前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易博士出版社)、《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世潮)、《圖解東亞史》(易博士出版社)

譯者簡介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畢業。旅居日本十年後返台,現任專業日中翻譯、口譯人員。譯有日本藍帶廚藝學校甜點課程教材中文版、日本防衛省防衛白皮書中文摘要版、東京都都政概要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古代起就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
1 滿富自然恩惠的「當令」食材
2 稻米文化的起源
3 粥與紅豆飯與壽司
4 以前非常珍貴的鹽
5 心太與鮭魚與香魚

第二章 從大陸傳來的「飲食文化」
1 遣唐使與「飲食文化」
2 筷子的傳入
3 醍醐味是遊牧民族的味道
4 納豆與丸子與烏龍麵
5 砂糖、蠶豆、蓮藕意外傳入日本
6 從魚醬到味噌
7 蕎麥麵、蒟蒻、沙丁魚以及牛蒡

第三章  室町時代是飲食的文藝復興時期
1 室町時代「飲食文化」的變遷
2 新型態的飲食文化與「茶之湯」
3 懷石料理與點心
4 豆腐的活躍發展
5 味噌湯和芝麻
6 醬油與昆布與柴魚
7 從點心演變而來的什錦燒和饅頭
8 羊羹和外郎糕有趣的起源
9 「酒」的大躍進

第四章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運進來的飲食文化
1 葡萄牙人運進日本的飲食文化
2 飄洋過海而來的胡椒和辣椒
3 以前砂糖是奢侈品
4 麵包和餅乾傳進日本的由來
5 天婦羅與五目油豆腐包
6 黃瓜和南瓜的吃法
7 冠上「荷蘭」二字的食品

第五章 江戶時代創造的飲食文化
1 日本料理的集大成與江戶、大阪
2 富裕的商人與會席料理、幕之內便當
3 江戶庶民的速食
4 淺草海苔和佃煮的全國化
5 從新香到澤庵
6 西瓜、四季豆、番薯
7 初鰹和目黑的秋刀魚
8 江戶的果子文化與柏餅、金鍔、大福

第六章 「洋食」的誕生與餐桌的世界化
1 日本式的「西洋料理」
2 文明開化與壽喜燒、牛肉火鍋
3 日本人鍾愛的咖哩飯
4 「初戀的味道」是從蒙古而來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戰俘將香腸傳進日本
6 日中戰爭帶來的餃子
7 美軍普及了沙拉和生菜
8 漢堡排與「漢堡」的世界化
9 餐桌與多啦A夢的口袋

參考書籍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967291
  • 叢書系列:遠足飲食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從點心演變而來的什錦燒和饅頭

什錦燒是從可麗餅來的

正當千利休將「茶之湯」集大成的時候,受到重用的點心〈茶點〉是「烤麵
麩」。有趣的是,有人認為原本是「茶之湯」茶點的「烤麵麩」,在經過重組之
後,就成為了現在具代表性的庶民料理「什錦燒」。另有一說是認為鎌倉時代的
烤捲餅才是什錦燒的祖先。

將麵粉加水調成麵糊後薄薄地攤在經過預熱的鍋子上,塗上味噌之後再捲成
春捲般的細長食品就是「烤麵麩」,可說是日式可麗餅。千利休似乎對「烤麵
麩」情有獨鍾,在著作《利休百會記》記載的八八次茶會中,「烤麵麩」總共登
場六八次,勝過其他所有茶點。

到了江戶時代,市面上開始販賣在烤麵麩中包餡料的「助惣燒」,成為了江
戶地區著名的點心。另一方面,文字燒〈mojiyaki〉也非常流行,現在的東京文
字燒〈monjayaki〉就是當時的文字燒演變而來的。

從明治到大正時代,「文字燒」演變成了「冬冬燒〈dondonyaki〉」。這種扁平形的食物廣受庶民的歡迎,更由於這是一種與遊戲結合的小吃,因此不論男
女老少都非常喜愛。

受到世界恐慌的波及,發生滿州事變的昭和六年至七年39是一段非常黑暗的
時期,這時候冬冬燒在東京的花柳世界中非常盛行。準備一公尺四方的鐵板和炭
火爐,在麵糊上放不同的餡料來享受變化多端的口味。庶民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
什錦燒就是在這個不景氣的情況下在東京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什錦燒引起到大阪商人的注目,將什錦燒移植到大
阪。什錦燒似乎非常符合大阪的風土民情,隨即受到大阪民眾的喜愛,現在已經
成為大阪最具代表性的庶民料理之一。什錦燒後來又傳到廣島,份量更為豐富。
之後,什錦燒再度流行回關西,成為了屹立不搖的庶民料理。

東京的文字燒是在朝鮮戰爭的時候才又再度受到重視。相對於關東風的文字燒是將餡料拌進麵糊中燒烤,關西風的什錦燒是在麵糊上放各種各樣豐富的餡料後燒烤。

饅頭與「三國志」的諸葛孔明

「饅頭」是日本具代表性的甜點,是禪僧從宋朝傳進日本的「點心〈茶
點〉」。「曼」含有「包覆」的意思,饅頭廣義指的是在麵粉做的麵皮當中包進餡料所製成的食物。禪僧將麵粉文化帶進日本,而饅頭也是當中具代表性的一項
食品。

饅頭的起源非常古老,一般認為與《三國志》當中的諸葛孔明有關。蜀國的
諸葛孔明在征討孟獲凱旋歸國的途中突然遇到大風雨,害得孔明一行人無法過
江。不知所措的孔明向當地人討教,當地人告訴他,必須獻上四九人的首級才能
化解水神的怒氣。孔明聽完之後覺得無法犧牲這麼多人的生命,因此將羊肉和豬
肉剁碎後包在用麵粉做的麵皮裡面,在向水神祈求之後將這些饅頭丟進了河裡。
之後,大風雨突然平息,孔明一行人也得以順利渡江。

因為有這一個由來,因此饅頭當初被寫成「饅首」,漸漸地,「首」才被具
有相同意思的「頭」取代,成了「饅頭」。

麵粉製品當中,有些麵團經過發酵,有些則沒有。歐洲的麵包,其麵團就是
經過發酵。在中國,隨著時代演進,饅頭的製法也開始改變,採取在饅頭的麵團
當中加入麴,經過發酵之後再「蒸」熟麵團的製法。與麴的結合,就是饅頭演進
的開始。

日本的饅頭使用的是用來釀造日本酒的「散麴」。散麴是將蒸過的米放在室
溫下,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產生的一種麴。

關於饅頭傳進日本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兩種都與留學中國的禪僧有關。其中
一說是在西元一二四一年,由從宋朝歸國的聖一國師帶進日本。聖一國師留學宋
朝,將麵類、茶以及饅頭等帶回日本。日本的饅頭將紅豆餡取代了肉餡,這個技
術是聖一國師傳給位於博多的茶屋主人之後開始廣為流傳。這與風靡日本全國的
「虎屋饅頭」屬於同一個體系。

會員評鑑

3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
|
2016/11/26
本書通篇文句冗餘、論述不嚴謹且結構鬆散,可說有五分之一以上篇幅是重複上一句或上一段的廢話,實際上更像是口述雜談。
作者意圖打散各種素材並分門重構的美意也在拙劣的文字駕馭技巧下褪色。
讀者只會在本書中得到許多片段的現象、事實陳述,但是毫無系統性可言。
宮崎先生的「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中也有這種情況,但本書中尤為嚴重。

同時,內文在科學方面的論點瑕疵也甚多,例如49頁:『...日本人的體質不適合喝牛奶,這或許也是乳製品漸漸不受青睞的原因之一。現在的日本人由於體質改變,對牛奶的接受度也增加...』。
如果所謂「體質」能在二戰後數十年間輕易改變,那沒理由在古代、數百年間會是個問題。
若有其他因素影響,更應行文解釋清楚而非濫用「體質」一詞模糊帶過。
事實上,本書中的科學論述多數半真半假,這種似是而非的水準幾乎已是偽科學。
本書的翻譯問題不大且尚稱流暢,有理由相信這低劣的撰寫水平來自作者本身。

在人文社會方面的論述引用紮實度我並非專業,不便評論。
但考慮到自然科學方面的轉寫水平如此低劣,不建議讀者過於認真看待書中內容。
即使當成消磨時間的輕鬆讀物,這種結構鬆散的文章閱讀起來亦是相當吃力,事倍功半。
展開
user-img
5
|
2013/03/21
這本書光看書名,會以為主題是日本傳統飲食的發展史。但攤開目錄,從胡椒到漢堡都在寫作範圍,我才恍然大悟,這本書指的「日本飲食」,其實是指放在日本人餐\桌的飲食,因此洋食也在作者的寫作範圍內。

作者從考古學上開始談起,日本的早期住民到底吃些什麼開始談起,一路提到美軍在二戰後引入日本的新一波洋食風潮。作者處理每一個段落雖然都不長,但是可以看出考據做的很好。很多外來食物的介紹,作者都不是簡單帶過,而是解釋這種食物在原產地的發展、它如何被引進日本,在日本又獲得怎樣的食物地位和評價。

對於台灣而言,讀這本書也是非常有樂趣的,因為我們有很多食物跟日本有關係,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知道這些食物的來由,也不知道這些食物何以叫這個名字。讀這本書會讓你恍然大悟,為什麼關東煮的名字是這樣來的;醬油又是怎麼來的……

雖然書不算薄,但很好閱\讀,能夠充實知識,而且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閱\讀,值得推薦。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日文美好生活風格書展,參展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